10月9日晚,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了!
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,今年依舊有日本科學家上榜。
他就是研究鋰電池的化學家吉野彰
至此我們的近鄰日本
19年收獲19個諾貝爾獎
累計27人獲獎
從基礎科學到應用工程
日本科學家在各個領域都有所斬獲
科研實力可見一斑
獲獎后,吉野教授接受采訪時說:
如果不做很多徒勞無功的工作,新的事物就不會產生。需要根據自己的好奇心,不關注能用在什么地方,拼命發現新事物。
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John B. Goodenough,M. Stanley Whittingham 和日本的吉野彰(Akira Yoshino),以表彰他們在研究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。
中卓留學小編不禁心里盤算起來,如果加上今年的吉野彰,那么,日本在從2001年起到2019年這19年間,已有19人次獲得了諾貝爾獎,且涵蓋了物理學、化學、醫學等領域,平均每年1人獲獎的頻率。照這樣的節奏,日本在21世紀初宣布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:“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”的豪言,幾乎已沒有懸念。
而對比日本,中國這些年雖然也在不斷地發展經濟,加大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經費投入,但除了在2015年,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和日本生物學家、愛爾蘭科學家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之外,再無一人獲得諾貝爾獎。
這讓中卓留學小編不由得感嘆,老齡少子化嚴重的日本,為什么能不斷地涌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呢?
歸根結底的原因,是對教育的重視,對科學的尊重。
科學來不得半點弄虛作假。
國家的投入、科研的環境、國民的教育、民族的性格等種種因素,扭成一股巨大的繩結,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數一數二的地位。
日本科學家的待遇,高于政治家。正是這樣,日本科學家才能專注于科學研究,才成就了最近19年的諾貝爾獎的爆發。
聚光燈從獲獎學者的科學貢獻一路追到其任教大學,與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精英學者搭配頂級學府的一貫印象不同,本次諾獎獲得者吉野彰教授任職的名城大學在日本并無太大名氣,不僅如此,201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赤崎勇教授也在該校任職,一同獲得物理獎的天野浩教授也在曾在名城大學干了18年教職工作。
諾獎揭曉后,名城大學第一時間在官網打出了祝賀信息,順帶附上了赤崎勇教授的賀詞,可謂是一箭雙雕。三名諾獎得主任教的名城大學是何來歷?
△名城大學天白校區
位于愛知縣的名城大學創建于1949年,是一所年輕的綜合性私立大學。根據日本補習班巨頭河合塾公布的數據,2019年該校的入試偏差值在47.5ー55之間,其中包含了物理,化學學科的理工學部入試難度最高。放眼整個日本,屬于中等難度學校。
根據厚生勞動省2017年的調查,日本大學教授平均年收入在1051萬左右,當私立大學開出更具競爭性的薪水時,也能吸引到不少優秀學者。東京大學的沖大干教授就曾在公開場合抱怨,即使是在頂級學府東大,如果不兼任行政職務的話,教授的薪水也不到1200萬。
與我國高校國立一家獨大,地方公立次之,私立較差的情況不同,日本高校特色更傾向于歐美,國公立與私立各有風景。即使是不太起眼的私立大學,可能也臥虎藏龍,比如200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柴昌俊曾就職于東海大學,200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益川敏英曾就職于京都產業大學。
教育資源的靈活組合,使得考試競爭中的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:如果不能去競爭激烈的名牌大學,入試難度較低,同時又有優質教學資源的私立大學就成了不錯的選擇。
諾貝爾獎自誕生一百多年來,自然科學類獎項幾乎被歐日美包攬,我們現在看到的獎項,是經過漫長時間的檢驗,幾十年前做出來的成果,今日之日本所取得的科研成就,無疑是教育投資帶來的良性循環。
日本的教育由于諾獎而再度掀起熱潮,再加上此前的各種利好政策,赴日留學成為留學生的最佳選擇。
如需了解更多日本留學相關資訊,歡迎關注中卓留學!